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幸福城市焕新升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通讯员 张清钰

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内,工作人员正在巡检。 喻春雨 摄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未来之城的智能引擎(内景)。 周西娟 摄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多次就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两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四五”以来,我国系统化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与此同时,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也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的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座座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居所。
更宜居——
旧厂房、老社区华丽变身,带来更舒心的生活
8月4日傍晚,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的兴河体育综合体里人声鼎沸,随处可见前来锻炼的周边居民。在宽敞的羽毛球馆内,地上铺设着专业级缓冲地胶,顶部无影灯确保照明均匀无眩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现场除了挥拍的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体验运动乐趣的家长。
“之前我们这附近没有体育馆,打球要开车去很远的场馆。现在的场馆不仅设施专业,离我家还近,骑车5分钟就到了,特别方便。”市民丁女士是兴河体育综合体羽毛球馆的常客,她说,宜城街道位于老城区,过去兴河体育综合体所在的这片区域是废弃的老厂区,房屋破旧、杂草丛生,几年前城市更新改造,把闲置厂房改造成了体育场馆,周边设施也跟上了,感觉在这边住着更舒心了。
旧厂区变身为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近年来,像这样的变化在宜兴市老城区不断出现:老街区打造成聚集了咖啡馆、非遗传统美食店、跨界艺术空间等新业态的网红打卡地;河道经过治理、绿化,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风景带”……
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将人居环境改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等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后田社区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美林街道的一处老社区,曾经这里面临自来水管道老化、水压不稳,“空中蜘蛛网”,消防设施不足,停车一位难求等问题。直到几年前,美林街道开始有效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针对社区居民反映突出的生活污水问题,进行排水管网更新,实行集中纳管、雨污分流后,社区卫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杂乱的“空中蜘蛛网”不见踪影,主要道路上的强电管网完成缆化下地,其余部分也进行了缆线规整。社区安装了消防设施和应急服务站,同时科学利用腾退空间,规划建设了6处标准化停车场,新增车位700余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社区西边坡地曾是一片卫生“死角”,治理中,设计者巧妙利用地势特点,规划建设了滨海台地公园,宽阔的观景台阶、多样的活动设施,令边角地变身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不仅是厦门,近年来,我国各地系统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超1.2亿人,共改造提升各类老化管线36万公里,增设停车位387万个,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
更韧性——
地下管网升级,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在位于重庆高新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路面之上,高楼林立、车来车往;路面之下约10米深处,一层楼高的综合管廊内,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分区有序排列,一切井井有条、一目了然。
管网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地下管网的安全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运行安全。科学高效的管网建设和管理,是防范应对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挑战、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一环。
据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城市的水、电、通信线路一般都是分别埋在公路两侧的地下,线路错综复杂。这种情况下,想要及时发现管线问题难度较大。同时,一旦出现漏水或断电等问题,就要挖开公路,甚至会出现同一段路反复开挖的情况,不仅给居民出行造成不便,检修成本也很高。如今,有了地下综合管廊,所有管线都在此“安家”,还有各种高科技的检测设备,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维护更加便捷高效,进一步降低了各种安全风险。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下的综合管廊是重庆市体量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这里分成综合舱和高压舱,综合舱内中间区域为给水管道,两侧位置为弱电、通信网络线路;高压舱内的“住户”为高压电缆,并且配备了通风系统、防火系统、消防系统等。同时,高压舱内部分高压电缆还采用了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技术,在电缆体积差不多的情况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传输容量更大,电量损耗更小,维护和保养成本也更低,从而提升了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及峰值承载力。
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包括5G、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引入,助力实现对灾害的“主动防控”。
在浙江省丽水市,有关部门对城区管线数据进行普查并探索三维模型建设,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对重点雨水节点、河道水位及污水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为雨污分流和防涝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对桥梁隧道等关键设施则通过物联感知技术实现实时监测,搭建安全监测平台,今年已提前预警并排查多处安全隐患,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广东省深圳市为了让“看不见”的排水管网“能看见”,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安装了自动消防、气体监控等感知设施,采用廊外无人机、廊内巡检机器人巡检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保障城市“经络和血管”健康运行。
更智慧——
先进科技助力,让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
上下班高峰期乘坐智能公交,最多一个路口红灯其余路口皆为绿灯畅行,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想要办理事务,点开手机,数千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线上办理;想要买东西,走进无人超市,直接刷脸购物……这样智能又便捷的生活,来自河北雄安新区,一座未来之城。
在雄安新区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众多的城市运行数据在实时更新:从一项工程的建设进度、一条道路的车流量,到一个街头垃圾桶的满溢提示……每天,有超200亿条数据在此流转,涉及这座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承载了雄安新区的全部政务应用。以这些数据为支撑,一个数字化的雄安新区模型在系统中被建设出来,让现实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条管线都能在网络系统中对应呈现。
如果把城市计算中心比作雄安新区的“神经中枢”,那么布设在城市中的各类前端感知设备以及5G传输网络等则构建起一张敏感的神经网络。据雄安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座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定位,并规划出最短维修路径。在地上,智能杆柱等数字化的道路基础设施将实时路况信息传输给数字道路管理平台,当平台检测到异常拥堵,便会自动启动应急配时模式,进行智能交通调度,保持道路的畅通。此外,城市的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将相关感知终端统一接入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实现环境参数、能耗数据、设备状态等多维度信息的实时采集,为建筑运营中的能耗分析、故障诊断、安全预警等应用提供了完整、精准的底层数据支撑。系统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建筑运营数据中的安全关联信息,将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保障,提前识别高空抛物、消防隐患等风险。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为城市赋能,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以雄安新区为例,在技术的支撑下,雄安新区的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接入感知终端,支撑地下综合管廊监测、独居老人用水预警等多类智能场景;“视频一张网”平台接入监控信息,AI算法自动识别占道停车、垃圾满溢等,城市治理处置效率显著提升。此外,雄安新区的民生服务走向数字化,为群众带来更多便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多类事项,让开办企业等事项的办理时长大大压缩;多表集抄系统实现居民小区水、电、热、气数据的统一归集,让居民可以通过一站式缴费平台“雄安缴费通”快捷缴费。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定将越走越开阔。
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亓荃鹏 |